【文/软盟数字科技研究院】随着”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两大国家行动的纵深推进,中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正经历着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变。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数实融合已形成”战略机遇、创新涌现、规范发展”三期叠加的独特发展格局,标志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
数实融合迈向系统化创新新阶段
2024年,我国数字化转型交出亮眼成绩单:建成全球最大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包括7183万公里光缆、408.9万个5G基站及146万标准机架的算力集群;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89%省级行政区建成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这些硬核数据背后,是”线上数据”与”线下市场”的双重优势共振。
在应用层面,大模型技术正重塑千行百业。从央企产业链融通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从智能制造车间到智慧农业大棚,数字技术渗透率突破49个国民经济大类。值得关注的是,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已孵化出37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超百万家链上企业实现”上云用数”。
“三期叠加”催生发展新格局
当前数实融合呈现三大时代特征:
战略破局期——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正通过”五链融合”(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重塑产业竞争力;
创新井喷期——消费端14亿人口的多维需求与生产端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碰撞,催生超过600项创新案例,涵盖智能制造、数字文旅等新业态;
治理升级期——面对数据安全与算法伦理挑战,全国31个省市启动”数治”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适配的监管框架。
三位一体构建融合创新生态
在制度创新维度,专家提出三大攻坚方向:
- 技术攻坚: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AI大模型、量子计算等10个前沿领域;
- 场景攻坚:启动”百城千景”数字赋能计划,在智慧城市、智能工厂等领域打造1000个标杆场景;
- 制度攻坚: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数据银行”交易模式,年内将在50个城市试点数据资产入表。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设备更新政策将释放万亿级市场空间。据测算,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数字化改造成本可享受最高30%的税收抵扣,此举预计带动超20万家规上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
专家视角
国家信息中心胡拥军研究员指出:”数实融合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制度集成创新。需建立’技术-产业-治理’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既要夯实’数字新基建’的硬件底座,更要完善’数字生产关系’的软件体系。”
(本文基于国家信息中心公开研究成果创作,数据截至2024年5月)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7778.html 文章来自软盟资讯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