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手AI战略成果与业务全景
在3月25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公告中,快手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2024年,快手收入达1268.98亿元,同比增长11.8%;经调整净利润为177.16亿元,同比增长72.5%,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其中,可灵AI自商业化以来表现亮眼,截至2025年2月,累计营业收入超1亿元,成为快手业绩增长的一大亮点。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快手平均日活用户约3.99亿,平均月活用户约7.1亿。去年第四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7.36亿,同比增长5.0%;平均日活跃用户数达4.01亿,同比增长4.8%。电商业务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GMV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为724.19亿元,同比增长20.1%,主要得益于优化的智能营销解决方案及AI技术的应用。直播业务收入虽有所下降,但降幅持续收窄,其他服务收入则因电商业务增长而同比增长23.4%。
二、可灵AI商业化路径解析
1.C端订阅模式的创新实践
快手可灵AI在C端市场采用了独具匠心的会员分级定价策略,推出了价格从66元至666元不等的服务包。不同价位的服务包精准匹配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低价位服务包为普通用户提供基础的AI创作功能,而高价位服务包则为专业创作者或对AI功能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提供高级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深度创意生成等服务。这种灵活的定价模式吸引了广泛的用户群体,截至目前,可灵AI的C端订阅用户已超500万。可灵AI的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无论是普通用户记录生活,还是创作者提升创作效率,都能在可灵AI中找到合适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内容消费体验。
2.B端企业合作的生态构建
在B端市场,快手可灵AI与数千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不乏小米、亚马逊云科技等知名企业。通过API接入,可灵AI为企业提供了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短视频生成、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升级。对于电商企业,可灵AI能够根据用户行为和偏好,精准推荐商品,提高用户转化率;对于媒体企业,可灵AI则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新闻视频,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在商业化收入结构中,B端合作收入占据了重要比例,成为可灵AI商业化的重要支撑。这种企业合作的生态构建,不仅为快手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市场地位。
三、技术驱动下的AI商业化支撑
1.视频大模型的迭代升级
可灵AI在技术迭代上成果显著,其1.6版本实现了重大功能突破。该版本具备3分钟长视频生成能力,极大满足了用户对长内容创作的需求,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画面美感及动态质量上,1.6版本也有明显提升,生成的视频更加生动、逼真。快手在研发投入和算力资源配置上也毫不吝啬,采用推理算力动态调整策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分配算力,确保可灵AI在不同场景下都能高效运行。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合理的算力配置,为可灵AI的不断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2.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逻辑
AIGC技术在快手广告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降低了客户营销素材成本。以某客户为例,使用AIGC技术后,营销素材制作成本降低了60%-70%。AI不仅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营销素材,还能基于对商品语义和用户表征的深度理解,优化广告投放模型,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和效果。通过AIGC,快手平台上的AIGC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的日均消耗超过3000万人民币,有效提升了广告投放效率,为客户带来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四、行业竞争与未来增长挑战
1.直播电商增速回落的应对之策
在直播电商领域,快手面临着来自抖音、阿里巴巴等强劲对手的竞争。当下,直播电商增速有所回落,快手需探寻新的增量空间。抖音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和多元化的内容生态,在短视频带货方面表现出色;阿里巴巴则依托其成熟的电商体系,在泛货架电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快手可在短视频带货上深耕内容创新,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在泛货架电商方面,优化商品推荐算法,提高商品曝光度。此外,快手在本地生活业务布局上存在局限,需加快拓展步伐,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2.AI技术长线投入的战略定力
快手制定了“未来3年大规模研发投入”计划,彰显了其在AI技术领域的战略定力。从长期来看,视频生成赛道具有巨大的价值。随着用户对内容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质量、高效率的视频生成技术将成为吸引用户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然而,该赛道也存在一定风险。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且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若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快手需在投入研发的同时,密切关注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在视频生成赛道保持领先地位。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7993.html 文章来自软盟资讯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