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模块化与整合
即使零件都成了触手可及的大路货(指质量一般、价格较低而销路很广的商品),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并非易事,这方面各家厂商还是被分为三六九等。
首先,电动车的动力系统零部件并不容易整合,而且技术水平会限制整个系统的能效。在这方面,特斯拉现在确实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这一优势在未来五年内能否继续保持不好说,而且它到底能给特斯拉带来什么竞争优势谁也不敢下定论。
精确来讲,同等成本下,特斯拉的车型能多出 10% 到 20% 的续航里程。对经常长途驾驶的人而言,这点意义重大,但对于校园里的穿梭车来说,这点优势就毫无意义。
十年后这点竞争优势能值多少钱?结合其他用车因素消费者还会选择特斯拉吗?这是特斯拉的利润优势?竞争优势?还是配置单上用来对比的数字?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整合问题不止会出现在动力系统上。毕竟现在的汽车有大量电气和电子系统,它们大多数都是独立的。
举例来说,ABS 就与盲点探测没有任何关系,它们都是汽车厂商从不同供应商手上购买的,汽车厂商只需想好怎么把功能开关放置到仪表盘上就行。
除此之外,这些零部件都有各自的“软件”(数百万行的代码),但在硅谷眼中,这只能算固件或设备驱动程序(还有一点标准与硅谷不同,这些系统必须稳定工作 10 年或 15 万英里)。
现在,这些标准恐怕就要改变了。“复杂汽车+简单软件”的形式会被“简单汽车+复杂软件”的形式替代。
同时,独立嵌入式系统各自为战的方式也会成为历史,它们会被便宜易用的传感器和传动机构替代,而其背后则是中央控制台中操作系统里不同线程上运行的软件。同时,这套系统对自动驾驶也至关重要。
显然,这对那些各自为战的供应商来说是个重大挑战,同时那些惯性巨大的老巨头们接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就算招更多程序员也于事无补。
毕竟,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周期,也许它们悟透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很棒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软件、模块化与整合反而成了真正的破坏性创新。
毫无疑问,在这方面特斯拉又领先了,它已经能通过 OTA 升级包解决 Model 3 的刹车问题。同时,这也是特斯拉降低 Model 3 成本的一大秘诀。
不过,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这样的改变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吗?PC 和笔记本市场也曾面临这样的状况。就拿苹果来说,它对自己使用的零部件非常严格,并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塞下各种最优解决方案,这也是 Macbook 多年畅销的原因。
反观戴尔等厂商的笔记本,则做的更为灵活,留给用户更换零部件的空间。不过,这就意味着它们的产品整合度较低,许多空间都被浪费了。
其实两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而上世纪 90 年代,模块化 PC(即曾经流行的攒机)可是市场的宠儿。对用户来说,到底哪一点更能吸引他们掏腰包呢?
第三:特斯拉在“经验”上的优势
当你启动车辆,就知道我为什么说特斯拉有优势了。同时,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到底是什么让特斯拉电动车脱颖而出。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一直说的是电动车动力系统,而它“杀掉”的并非汽车厂商,而是老旧的供应链。不过,特斯拉的优势可不止是动力系统,他的车辆内部甚至销售网络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怎么看?
对普通人来说,Model 3 的内饰就是最明显的“破坏性创新”。许多人对特斯拉将所有功能塞进屏幕的原因做了大量分析,不过深层原因还是特斯拉自己的意愿。
一方面,Model 3 的新型内饰设计可以省下大量成本(不用装各种细碎的零配件)。同时,这也是特斯拉设计师摆脱传统思维的明证。在他们眼里,汽车就不该是从前那样,传统车辆上的 UI 就像 2006 年的功能机,而他们做的是 iPhone。
软件吞噬世界:特斯拉与破坏性创新
Model 3 的内饰
除了这些,特斯拉还能通过直销渠道以固定价格售卖车辆,彻底甩掉了传统经销商这个环节。与特斯拉不同的是,经销商们垄断了为车辆升级软件的渠道(没有 OTA),而且它们主要靠修车来赚钱。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车辆的维修费用有一半都花在了引擎(内燃机)上,如果干掉了这个“定时炸弹”,就不会有漏油或皮带问题出现了。
除此之外,经销商在定价、补贴和爆款车型的打造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汽车行业如果要全盘特斯拉化,肯定会阵痛很久。
当然,我也不敢肯定特斯拉的这些“经验”是否具有决定性。有些人将特斯拉的直营店比作 Apple Store 或苹果的激活机制,它们很美好,也是产品卖点,三星始终都学不会。不过,如果没了这些创新,难道 iPhone 就卖不出去了?
我必须得承认,这种猜测相当主观,因此我们得引入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这些功能是特斯拉和宝马或奔驰同级别车型仅有的差别,而这些品牌在动力系统和加速等方面都无甚差别的话,你还会坚定的选择特斯拉吗?如果宝马也给旗下车型增加整车 OTA 等功能,特斯拉的股价会崩掉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客观来讲,电动车行业恐怕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可能业内也会出现类似智能机市场的开发者生态,但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然,现在做出这样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并且,一旦大家都投向电动车市场,各家公司都会疯狂建设充电站,唯一的障碍恐怕就是资本,充电站上可没有什么能阻挡竞争的护城河。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1063.html 文章来自软盟智能资讯站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