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原标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四新”经济是新经济的萌芽阶段,是当前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及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

来源:东滩顾问(微信号:dongtanimc)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以上海为先行者,各地竞相布局“四新”经济,将其作为区域经济转型与换道超车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主要从城市视角探讨“四新”经济的方向和策略问题。

01

“四新”经济的基本内涵

“四新”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新型经济形态。“四新”经济的核心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供需精准匹配,激发了众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1、“四新”经济成为经济转型与换道超车的重要驱动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处在世界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发展“四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四新”经济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布局重大创新工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科技应用项目。“四新”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生产经营模式。“四新”经济推动新兴领域发展,“互联网+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氛围,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2、“四新”经济具有融合性、需求导向、动态变化等特点

“四新”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于传统经济形态,具有自身独特而显著的特点:一是及时性,“四新”经济的创新点来源于国际最新技术和产业动态,来源于市场投资的最新热点领域,具有高度的及时性;二是融合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在内容和形态方面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轻资产性,“四新”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更多依靠的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四是需求导向性,“四新”经济的发展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能够把握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五是动态变化性,“四新”经济的内容和形态都会随着最新技术和模式的突破应用发生变化。

02

“四新”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四新”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形态。

“四新”经济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技术如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技术等的突破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现有经营模式的改良与升级,而且能够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线教育模式和在线办公模式等。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新技术在市场中的转化,帮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新模式的大规模出现形成了新的业态,比如智慧出行、跨境电商和数字会展等新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了新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

1、新技术:可实际推广、可替代传统应用、可形成市场力量

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开始,研发出可植入技术、移动支付、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人脸识别和物联网等技术并逐渐应用。新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发现、应用和迭代的过程,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更多应关注应用技术创新,与城市原有经济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可实际推广、可替代传统应用、可形成市场力量。

近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部分企业已经通过自主研发使其新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如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智能语音技术;大疆的无人飞行器技术;阿里巴巴的阿里云、人工智能技术;百度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蚂蚁金服的人工智能(信贷技术)、区块链技术;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实施,一二线城市纷纷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新技术热点领域不断涌现。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2、新产业:基于新科技,依托新市场需求,实现产业重大变革

新产业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新技术直接催生新的产业;二是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出的新产业;三是将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等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分化裂变、升级换代、跨界融合而衍生出的新产业。

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中提出了七大“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对新产业进行了比较好的诠释。一是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结合相关产业门类,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转型升级;二是创意经济,是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新价值的产业;三是流量经济,依托互联网信息流量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四是共享经济,本质是线上整合经营线下的闲散物品、空间、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五是低碳经济,以低碳排放和循环经济及可持续服务产业为基础,如建筑绿色化、生态农业等;六是生物经济,基因检测编辑技术,基因疗法技术等发展迅速,使得新型生物产业成为新经济中最具创新引领意义的领域之一;七是数字经济,包括依托大数据产业和以大数据及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相关产业。

3、新业态:伴随新信息技术应用,现有领域衍生新环节、新活动

新业态是对原有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业态创新的结果,它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方式,通过新的组织模式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一些经济活动超越传统的组织、经营和运作模式,并已经形成了经济规模,就会构成比较稳定的新业态。

根据新业态的表现特征与应用前景,可以将城市的经济新业态分为优化类、提升类、培育类三大类别。对于优化类新业态,重在强化科技驱动和信息化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对于提升类新业态,重在引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针对培育类新业态,重在引进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对于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设置优化类、提升类、培育类新业态,示例如下。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4、新模式:以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有价值链,实现产业要素重组

新模式主要指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新模式的出现能够打破原有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具体表现为通过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或是将硬件融入服务形式,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模式的探讨非常宽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模式有B2B、B2C、C2C、O2O、远程服务、共享经济等;基于产品提供创新的新模式有制造服务化、个性化定制、设备智慧运营、知识付费、众筹模式等;基于生产组织创新的新模式有共享制造、服务外包、研发众包、跨界融合、供应链服务、平台生态模式等。

链接:

共享经济——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典型代表有滴滴打车、摩拜单车、怪兽充电、共享雨伞等。

03

“四新”经济的发展借鉴

“四新”经济的最早探索者是上海,是上海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率先提出的概念。而后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市竞相布局,温州、广州、常州、长沙、德州等城市纷纷就发展“四新”经济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大力推进“四新”经济发展。

1、上海:不锁定发展内容,营造包容的发展环境

上海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不规定统计口径,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只提出发展方向,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迎合“四新”经济的跨界、融合、协同、自主创新、动态变化等特性,更加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①在经济业态方面,加快人工智能、3D打印、卫星导航、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的新产业培育,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发展。

上海“四新”经济规划的重点新产业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②在载体建设方面,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鼓励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市区联手、政策聚焦,点上突破,聚焦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北斗导航、工业设计形成一批“四新”经济示范引领区。

③在服务支撑方面,进一步完善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开放和共享,搭建互联网信息查询应用平台和专业数据分析系统,构建市场信用服务体系,发挥信用体系在推进“四新”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④在政策引导方面,深化落实现有政策,强化政策引导的协同性,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政策,发挥好现有的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促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⑤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2+X+17”工作机制,健全问题发现解决机制,探索创新宽松监管方式,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和管理流程,对接国家新经济统计工作,探索建立上海市新经济统计调查工作体系。

2、广州:推动各类资源向“四新”经济领域倾斜

广州通过不断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①聚焦未来技术,加快数字经济关键核心应用科技攻关着眼广州产业优势,聚焦产业应用技术需求,分别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交叉融合、5G射频滤波器、新型显示、数字创意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任务,明确集中攻关方向和具体细分领域,面向全球招商引才。

②聚焦产业支撑,加速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围绕广州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这两大核心任务,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新兴数字化服务、区域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等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数字化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最高可给予1亿元支持。

③聚焦重点载体,形成集聚发展“一核多点”发展格局。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海珠、天河、黄埔、番禺4个区、面积81平方公里)为核心空间载体,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源,争创国家级平台参与国际竞争。

④聚焦国际开放,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结合广州产业发展及软硬件技术需求,瞄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核心算法、分布式云等领域技术研发,以及高端工业软件、边缘计算软件成果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鼓励与国际顶尖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⑤聚焦设施完善,推进新型数字基础建设和高效共享。分别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布局规划和具体需求。同时,就建立数字基础设施安全高效共享机制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为改造提升广州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供基础条件。

⑥聚焦关键要素,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保障体系。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分类集聚发展,优先保障数字经济重点载体平台建设项目用地,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融资支持和金融创新力度。同时,秉持“宽进严出”的监管态度,加强过程性监管,减少前置性监管。

3、温州: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温州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以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组成的五大传统制造业和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组成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将短期发展红利转变为长期发展动力。

①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泛在网络”,以新技术推动新基建升级,加快物联网、传感控制、地理信息、大数据及超级计算等发展,构建高效、泛在信息网络体系,夯实未来城市万物智能互联底层硬件基础。建设“城市大脑”,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市域治理领域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和应用场景落地,打造智慧城市和现代治理新模式。推广“智能工厂”,深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引入“灯塔工厂”理念,强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数字云商”,加快消费互联网技术应用,引入ERP、MIS等系统,推广应用B2C、C2C等模式,推动商贸服务数字化、品质化转型。打造“未来社区”,综合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加快建设“未来社区”,推广应用社区信息模型平台和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通过提升基础能力、硬件生态和服务生态,实现人、物、空间、场景的数字化连接。

②加快新产业发展壮大。智能装备领域,发展激光光电、北斗产业、印刷包装等领域智能装备;医疗康养领域,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原创新药、食品制药设备等新产业;应急安全领域,打造“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园”;交通物流领域,加快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能源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治理工程、环保服务业;休闲度假领域,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③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时尚,推动服鞋、眼镜产业向定制化时尚化年轻化方向升级;新文创,加快云游戏、数字音乐、短视频和知识付费等新文创产业发展;新零售,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大力引进新零售项目;新金融,探索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结合的“金融+”模式;云教育,优化整合云端教学资源,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云医疗,加强区域医疗合作,主动对接引进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

④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搭建高端平台,加快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打造双创示范基地;扩大对外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构建在外科技创新飞地网络;优化创新生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出台全链条孵化政策体系;强化发展实效评估,及时总结宣传工作经验。

4、小结:聚焦科技前沿、强化创新创业、营造包容环境

①聚焦科技前沿,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锚定5G、人工智能、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发展。

②推进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用融一体化。加快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新应用场景建设力度,配套相应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一流科学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业态落地和原创产业发展。

③变革评价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导向。在项目招商和产业扶持方面,从抓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更加重视扶持小微、草根企业,从注重企业产值、规模转向更加注重团队、注重技术、注重商业模式。

④包容审慎监管、完善营商环境。顺应“四新”经济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包容审慎监管,精简行政审批,降低准入门槛,加强过程监管,给“四新”企业留足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和服务氛围,健全问题发现解决机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425651096_505841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242.html 文章来自软盟智能资讯站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

    Like (1)
    Previous 2022年12月7日 13:45
    Next 2022年12月7日 13: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