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智库·首席连线 连平:2023年稳健货币政策应拓展向松操作空间

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刘晓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同时,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即将到来的2023年,经济增长将面临哪些挑战?宏观政策会有哪些变化?12月2日,风口财经专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风口财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反复、外需降温、房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10月宏观数据普遍回落。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回落,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您怎样看当前的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增长将面临哪些挑战

连平: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持续落地将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等一系列积极因素将支持2023年的经济恢复,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依然存在。

疫情反复会对我国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信心形成制约,需求恢复仍有一定难度。主要发达国家仍处于加息进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未明显缓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2023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风险较大,外需将持续走弱;虽然我国出口韧性较强,但出口增速可能会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贡献会有所下降。

随着房企融资政策进一步放宽,房地产投资大概率企稳回升。但经过两三年较大幅度调整,又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恢复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且受到居民收入与购房信心的约束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为实现经济的恢复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宏观政策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强化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风口财经:刚才说到了财政政策,您认为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必要性?

连平: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基本上都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有效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2023年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不会亚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可能会比较接近2020年疫情发生时的力度。在消费、房地产、出口压力都较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不太可能改变其积极姿态。

2023年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必要的。一是疫情冲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疫情防控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且已进入常态化。疫情在短期内难以解除,企业经营与投资、居民就业与消费仍将受到疫情冲击且会反复;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放松,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是国内需求修复往往要比降低需求来的更为困难。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经营收入下降、成本上升,就业市场存在压力,居民收入下降会拉低其消费能力,推升避险情绪与居民储蓄。而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开工条件,如启动资金、员工招聘与技能培训、办公场所购置或租赁、业务拓展等需要较长的筹备时间,居民避险与储蓄意识的降低也需要一段时间时间调整。此外,近三年来疫情带来较高的额外社会成本需要在今后的几年内逐步消化,推高了社会收入恢复的隐性门槛。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需要保持合理的支出强度,延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纾困,恢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居民收入增长创造条件。

三是国际经济形势预期不稳定性持续存在,地缘政治局势复杂,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大幅加息,需求受到较大抑制。主要国际组织也多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023年全球经济低迷预期强烈,部分重要经济体甚至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

风口财经:结合明年的经济形势来看,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连平: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积极财政政策仍需坚持持续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将其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经济恢复发展。鉴于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宏观杠杆水平仍处在良好状态,继续推行较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础和条件。据测算,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9.7%,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杠杆率分别为20.6%与29.1%。预计今年末,政府杠杆率可能小幅升至50%以上,但仍明显低于国际认可的60%风险警戒线;与其他主要国家动辄100%以上杠杆率对比,我国政府部门杠杆水平比较低。经过多年调查与整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得到较大程度化解,债务风险明显下降。鉴于存在较大规模的国有经济成分,我国政府部门的资产情况也要明显好于欧美国家。基于此,2023年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和杠杆水平的控制要求有条件适当放宽。

为促进经济增长尽快回到潜在增长水平,建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将赤字率调升至3.20%或以上水平,广义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

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围和延期税费政策,针对性地加大力度支持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

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与2021年和2022年不相上下,且在2022年底提前下达部分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减。

四是将部分财政资源适当地用于企业员工薪酬保持方面,以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消费增长,同时增大转移支付对民生领域的直达规模。

五是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转移支付,加大对转移支付结构用途的指导,加大在基本民生和薪酬保障方面的政策指导和管理。

六是进一步挖掘国有经济有关实体所积累的财政资源,结构性地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发挥好关键性作用。

风口财经: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您认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的因素有哪些?

连平: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大小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内物价水平和通胀预期一度走高。二是中美货币政策方向持续背离带来的利差变动。

2023年制约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的两大主要因素可能会有所缓解。

一是2023年物价运行总体上会相对平缓,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稳健基调下的偏松调节。从全年来看,随着食品价格的回落和核心CPI的平稳运行,CPI可能前高后低,一季度可能是年内高点,二季度后将有所放缓。在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需求趋弱的背景下,我国PPI会在低位运行,对CPI的驱动作用偏弱。随着全球流动性收紧、气温回暖,世界经济下行,外部需求走弱,我国物价变动的输入型压力减轻,但仍需关注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

二是2023年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在维持一个不太长的中性阶段后,预计最快在明年四季度后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将有可能开始向松的方向调整。鉴于通胀走缓和增长加速下行,估计在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美联储再加息两到三次,加息进程基本上步入尾声,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有可能会达到4.5%到5%的区间。未来如果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趋缓,2023年国内货币政策向松调节的空间将会增大,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稍大幅度的降准降息操作。

风口财经: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的情况下,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有多少操作空间?

连平:2023年货币政策仍可能坚持稳健基调,在稳增长方向上的偏松调节是有空间的,但也有必要理性看待其调节的空间。从总量工具看,货币政策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短期资金利率水平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未来总量工具操作空间依然不小,尤其是准备金存在进一步下调的空间。目前银行体系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过去低的时候曾在6%左右的水平,未来若有需要也可以更低一些,其中下调0.25个百分点的操作幅度可能会是常态。2022年存款与贷款月均增速分别保持在10.5%与11.1%水平,社融增速也保持在10.5%左右,较快增长的贷款与社融规模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量持续上升,预计2023年仍然保持较高增速。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的调整空间依然存在,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存在1-2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考虑到中长期经济运行对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的要求主要是向下调整,而准备金率的下行空间总体上并不宽松,未来调整0.25个百分点可能会是与0.5个百分点幅度并列的一种常态方式。

今年年底到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操作空间,可能会开拓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需求端、消费端等。为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可能会考虑创设消费专项再贷款,支持商业银行以较低的价格,发放消费贷支持装修、家具家电、旅游等的消费,利率有可能降至3%以下。

从价格工具看,利率下调在未来可能有空间,但空间相对有限。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目前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今年9月为4.65%,较6月下降0.11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也已是历史最低水平。短期市场利率也已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并没有太多的下调空间。随着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美国货币政策逐步走向中性,甚至宽松,美元利率水平可能不再上行,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可能收窄。但未来一个阶段美元利率依然会处在较高水平之上,而我国可能不会有机会加息,中美利差倒挂的现象可能会持续一个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年底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可能会推动LPR利率小幅下行,但2023年我国通过大幅调低利率依然是需要十分谨慎的,LPR与市场利率下行的空间是较为有限的。

面对2023年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局部经济衰退,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向松调整的需求和空间。相比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会相对增大,但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下调政策利率、增加专项再贷款额度的决策中仍会谨慎操作。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LFATPV0552R654.html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443.html 文章来自【软盟网络创业家】指引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站式互联网技术与新商业模式资讯;聚焦AI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及数字经济,洞悉新业态创新,把握转型机遇,助力企业探索互联网创业增长新路径。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

    (0)
    软盟网络创业家管理员
    上一篇 2022年12月13日 20:48
    下一篇 2022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