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北京讯 在今日下午召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年成果发布会上,科技部联合工信部、发改委等多部门正式宣布,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较2022年启动规划时增长超200%。其中,关键领域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至85%,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核心技术自主化:昇腾、寒武纪等芯片打破国际垄断
发布会重点展示了我国在AI芯片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华为昇腾系列芯片、中科寒武纪第三代思元处理器等自主产品,凭借高能效比和定制化能力,已在国内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2800亿元,国产替代率从2022年的不足30%跃升至当前超75%。
“过去三年,我们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核心技术,解决了高端AI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卡脖子’难题。”科技部副部长李明表示。目前,昇腾芯片已赋能全国超20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场景中落地超500个重点项目。
工业场景大模型:多模态技术重塑制造业生态
在工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成为另一亮点。例如,海尔集团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开发的“工业智脑”,融合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实时分析生产线故障图像并生成维修方案,使设备停机时间减少40%;三一重工则利用多模态模型优化混凝土泵车施工参数,能耗降低15%。
“传统工业数据多为孤立的结构化数据,而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打通文本、图像、传感器信号等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伟教授指出,“这一突破将推动智能制造从‘单点优化’迈向‘全局智能’。”
政策护航生态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力
为加速AI产业发展,三年来国家层面累计出台30余项政策,包括设立千亿级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建设28个国家级AI创新应用先导区。与此同时,产学研协同体系逐步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形成AI产业集群,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则聚焦算法开源与算力共享平台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亦被纳入战略规划。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招生规模较2022年扩大3倍,企业联合高校培养的“订单式”人才超10万人。
未来展望: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新阶段
尽管成果显著,挑战依然存在。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在发布会上强调,下一步将重点突破通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推动大模型向更小参数量、更低能耗方向演进,并加强伦理治理与安全监管。
“当前,全球AI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IDC中国研究总监张磊分析称,“中国在核心产业规模和自主技术上的突破,不仅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入新阶段,中国正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加速迈向人工智能强国的目标。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6393.html 文章来自软盟资讯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