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频发:构建多方共治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2月17日消息:近日,央视新闻深入报道了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揭示了这一新兴技术背后的法律与伦理挑战。此前,多位知名人士,包括小米CEO雷军和著名影星刘德华,都曾成为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受害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频发:央视揭露行业痛点

2月17日消息:近日,央视新闻深入报道了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揭示了这一新兴技术背后的法律与伦理挑战。此前,多位知名人士,包括小米CEO雷军和著名影星刘德华,都曾成为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受害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AI合成音视频技术的崛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合成音视频技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项技术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音视频内容。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文字描述或提供关键图像、音频素材,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段精美的视频。AI合成音视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技术的便捷性也带来了诸多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合成音视频技术,未经授权制作并发布他人的音视频内容,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声音权等合法权益。

名人成AI合成音视频重灾区

近年来,多位知名人士纷纷遭遇AI合成音视频侵权事件。从恶搞企业家雷军,到AI制作张文宏医生音视频为自己带货,再到不法分子利用AI深度合成视频进行诈骗,这些事件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以雷军为例,2024年10月,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使用AI配音的“雷军”视频,这些视频内容涵盖了堵车、假期、调休等热门话题,言辞犀利且穿插不文明用语,引发了网络关注。然而,这些视频中的声音并非出自雷军本人,而是AI合成的结果。

同样,刘德华也未能幸免。此前,有网友利用AI制作的刘德华声音为自己博取流量,甚至发布虚假演唱会信息骗取门票订金。对此,刘德华电影公司紧急发布声明,提醒网民不要落入伪造声音的骗局。

法律法规的缺失与监管挑战

面对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成为了一大痛点。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声音等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伪造都是侵权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AI合成音视频是否构成侵权、如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此外,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侵权手段也日益隐蔽和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账号、变换IP地址等方式逃避监管,使得打击侵权行为变得更加困难。

多方共治:构建AI合成音视频监管体系

为了有效遏制AI合成音视频侵权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

  1.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合成音视频的定义、侵权行为的界定标准以及法律责任等,为打击侵权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2. 加强平台监管:平台应加强对AI合成音视频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侵权问题。同时,平台还应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提高用户的风险防范意识。

  3.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公众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学会辨别真伪信息。在遇到可疑音视频内容时,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4.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防范: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利用AI技术来对抗和检测AI合成音视频。当前已有一些典型的AI技术能够对这些图片或音视频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判断其是否经过后期加工和合成。

结语

AI合成音视频技术的崛起为视频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与伦理挑战。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政府、平台、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我们也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AI合成音视频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关于文章版权的声明:

https://news.softunis.com/36271.html 文章来自软盟资讯

若非本站原创的文章,特别作如下声明:

本文刊载所有内容仅供提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的文章和资料等素材,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补上或者删除,共同建设自媒体信息平台,感谢你的支持!

(0)
上一篇 2025年2月17日 18:52
下一篇 2025年2月17日 19: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